锂电产业拥抱“循环”机遇

  随着《“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迎来收官之年,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上日程。其中,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基石”的锂电产业,也正在积极拥抱循环经济的新机遇。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已取得长足进展,未来还需聚焦技术研发、质量管控和产业协同,推动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于锂电池行业来说,回收利用不仅开辟了减少对传统原材料开采的依赖、降低供应中断风险的新路径,也开拓出前景广阔的新市场。一方面,我国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来临。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锂镍钴对外依存度高企,均超过80%。业内人士指出,扩大采矿和精炼产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长达数年的开发周期,关键矿物资源的供需缺口将在2035年后逐渐显现并不断扩大。在此情境下,退役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有助于缓解上游资源的扩产压力,降低我国关键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此外,欧盟出台《新电池法》、韩国美国也相继出台电池回收国家计划,也对我国电动车和电池出海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该负责人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要真正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必须在提高透明度、可追溯性和履行环境责任方面作出表率。完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能迅速增长,2023年综合利用量已达82.5万吨。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国已培育了5批共148家规范企业,并在全国327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万余个回收服务网点。

  但相比起即将来临的大规模退役潮而言,目前的回收率依然不足。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祖强和浦东新区人大代表郝皓在共同建议中提到,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突破4.2万家,“但白名单”企业仅156家,一些缺乏生产资质和技术积累的小作坊抢占市场,“黑市”交易猖獗。

  据悉,退役动力电池出售多采用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一些小作坊在环保、安全方面投入少,可以用更高价格买走报废电池,导致行业里一直有“正规军”干不过“小作坊”的说法。以三元铝壳锂电池包为例,2024年6月下旬,小作坊的收购价约为2.2万元/吨,大型企业的收购价则在1.9万元/吨左右,价格差异明显。

  为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格局,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2024年8月,工信部就修订形成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冶炼过程锂回收率不低于90%,镍、钴、锰回收率不低于98%。对梯次利用企业要求具有发明专利或3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年梯次利用量应不低于回收量的60%。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其中明确,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健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中被提及,对于等待多年、经历了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电池回收产业是重大利好,规范化的发展将推动回收行业加速重构。面临“重大利好”,行业企业该如何迎接机遇、紧跟潮流?

  他认为,在技术研发方面,动力电池企业首先需在电池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回收需求,采用便于拆卸及回收的结构设计,如宁德时代于2024年推出的新一代“巧克力换电解决方案”,通过重新设计,实现了共享换电与便捷回收;其次,要通过材料创新等方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同时也需突破电池回收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电池选择最合适的回收方法。

  在生产制造方面,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减少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电池提前退役和资源浪费。在产业协同方面,则需积极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同完成锂电产业的循环经济链条。目前宁德时代已与中国再生资源集团、上汽、哪吒、沃尔沃等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广泛的本土化回收渠道,确保废旧电池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收,提高了回收效率,降低了回收成本。

  宁德时代方面介绍称,宁德时代致力于建立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电池高效循环体系。截至2024年底,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量达到12.87万吨,并再生1.71万吨锂盐,废旧电池中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3.8%,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相关推荐

中国化学绿氢专家崔传生:推动绿电与能源化工耦合发展

  3月13日至14日,2025电解水制氢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聚焦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探索降低成本与技术突破路径。  中国化学所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2025国际氢能产业大会提出——煤氢耦合发展开辟低碳转型新路径

3月26日在北京开幕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化工行业是当前最主要的产氢用氢领域,通过绿氢与煤化工的深度融合,不仅可大幅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强度,...

全国首台30兆帕氢能管束车成功投运

  3月27日,燕山石化氢气提纯装置现场,我国首台30兆帕氢气运输管束车顺利充装650公斤燃料电池氢后,缓缓驶出厂区,前往中国石化北京石油昌平西关加氢站。

锦西石化油浆脱固装置投运

3月19日,经脱固处理后的催化油浆顺利通过72小时标定,标志着锦西石化公司7万吨/年油浆脱固装置一次投运成功。

2025-03-27     辽宁石化新闻

石化行业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3月20日至22日,2025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会议在湖南岳阳召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行政总监郑宝山表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支撑石化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技能人才培养要....

百万吨级!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开钻

3月24日,我国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预计10年累计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同时能提高油藏采收率,驱动原油增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