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采油厂油井维护作业频次比上年明显下降,王新31-9井通过全井中温内衬管配套防腐杆,检泵周期相比之前延长890天,成为长寿命井管理的典范。”近日,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技术人员谈起推进长寿命工程专项行动时表示。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时间超过50年,油水井维护作业频次控减难度不断增加。2024年1月以来,江汉油田在老区启动长寿命工程专项行动,通过课题攻关和引进配套等形式,加快长寿命新材料新设备应用。一年时间里,江汉油田共采用6种长寿命新材料和7种长寿命新设备,长寿命注采工程共推广应用配套613井次,长寿命注采配套井数整体达到43.5%,维护作业井次同比减少50井次,维护作业频次同比下降0.04井次/口·年。
加强作业过程管控
江汉油田组织专业人员修订井下作业质量管理办法,明确监督过程质量管控重点,利用远程监督和现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作业现场质量提升工作,组织开展质量督查512井次,整改不合格项84处。
为开展长寿命工程专项督导,工作人员在治理效果分析会上分析治理效果,找出区块工艺薄弱点。针对八面河油田热采井因井下温度较高、内衬油管无法配套、检泵周期短的问题,技术人员与胜利油田充分对接后引进激光硬化油管,M14-7-X33应用激光硬化油管,最大负荷下降5.63千牛,最小负荷上升2.1千牛,摩擦系数得到有效下降,检泵周期已延长56天仍持续有效。
此外,工作人员还全面梳理区块长寿命管柱配套推荐作法,建立作业井设计分级管理机制,常规井设计由二级单位审批,重复作业井由工程技术管理部审批,全面抓好工艺选型优化配套工作。2024年以来,江汉油田共开展长寿命配套613井次,长寿命管柱配套井数覆盖率由24.8%上升至43.5%,重复作业井次同比减少68井次。
解决管线穿孔问题
江汉油田采用长寿命新材料解决管线腐蚀穿孔等问题。地面管线作为采出液输送的主要载体,自1960年油田开始开发便投入使用,受采出液物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管线腐蚀穿孔问题。近年来,围绕如何延长管线使用寿命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试验工作,工作人员通过引进高压柔性复合管等非金属管线、钢管内衬等工艺,3PE等外防腐技术,逐渐消除管线内外腐蚀因素,延长管线使用寿命。
清河采油厂的油井管线,过去主要采用20号无缝钢质油管,由于细菌腐蚀或电化学腐蚀等原因,两三年就开始穿孔。2024年,通过引进高密度聚乙烯等内衬工艺,对钢管进行升级改造或更换,目前共更换管线47千米,年可节约费用70万元。
2024年以来,江汉油田共采用高压柔性复合管等6种长寿命新材料,共推广146千米,管线穿孔次数下降7.35%,维修费用下降242.3万元。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工作小组采用长寿命新设备解决采油设备使用时间较短的问题。过去,江汉油田使用的采油设备使用的时间并不长,经常损坏,易让操作人员受到伤害,发生故障多,需要频繁更换或维修保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江汉油田通过购买引进和自主研发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采用免维护轴承、柔性滑轨、齿形皮带和一体化控制柜等设备,延长设备使用时间,降低故障发生频率,减少工作人员受伤频次。
2024年以来,江汉油田共采用一体化控制柜、复合齿型皮带、电机柔性滑轨等7种长寿命新设备,累计推广849套,故障率降低80%以上,运行总费用下降89.9万元。
2月21日,2025年宜昌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2024年度宜昌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名单,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化工企业榜上有名。
“通过技术攻关,在1月份完成石油焦品质攻关的基础上,2月份产量攻关也取得阶段成果,延迟焦化装置每天加工负荷为3150吨,实现了在大比例掺炼油浆、大循环比操作条件下的历史最高水平。”2月19日,吉...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光电催化水氧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赤铁矿光阳极光电催化水氧化过程中的质子耦合电荷转移机制和决速的氧—氧成键路径。
2月18日,独山子石化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今年首月汽、柴油交货量达36万吨,创同期新高;化工新材料完成6.95万吨,占公司橡塑产品的27.46%,较去年同期提高2.45%。这些亮眼的经营数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