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乙烯多相氢甲酰化技术国际领先

首创乙烯氢甲酰化金属Rh单原子多相催化剂

     5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5万吨/年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制正丙醇工业化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发明的乙烯氢甲酰化金属Rh单原子多相催化剂属于首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采用的烯烃多相氢甲酰化单原子催化剂,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丁云杰研究员和严丽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解决了80多年来均相催化多相化一直没有解决的配体和活性金属组分流失等难题,且经济效益显著。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接近100%,而且流失量可以忽略不计;二是催化剂与反应体系几乎无分离成本;三是反应体系中采用无溶剂化的绿色环保过程,因此醛和正丙醇产品杂质少、纯度高;四是通过在工程化过程中的节能设计,使得氢甲酰化反应和加氢反应中大量的低品位热量得到了高效利用。

  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该项技术,由上海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5万吨/年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制正丙醇的工业化装置”于2020年8月投料开车,并平稳运行至今。该装置于2021年10月18~21日进行了内部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乙烯总转化率为99.26%,丙醛加氢总转化率为99.58%,丙醛和正丙醇的选择性分别为99.51%和98.64%。

  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强介绍说,该工业化项目在工艺路线选择、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优化和完善,采取了多项填补行业空白的先进控制技术,为烯烃多相氢甲酰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一种将烯烃、氢气和一氧化碳转化为醛类化合物的反应,该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率近100%,在优化利用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醛可以进一步转化成为醇、酸和酯等化学品,是洗涤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医药、香料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主要原料。但是,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在催化过程中存在诸如贵金属和配体的流失、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大量使用溶剂、大量低品位反应热利用率低等问题。

  编后

  2011年,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涛等提出“单原子催化”的概念,近年来已成为催化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此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5万吨/年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制正丙醇工业化技术”的核心催化剂就是单原子催化剂。从提出原创性概念到深入的科学研究,再到工业化应用尝试,单原子催化在中国驶入“快车道”。利用该技术的乙烯氢甲酰化工业装置自投产以来已平稳运行22个月,且仍保持满负荷运行,再次验证了单原子催化剂具有广泛工业应用潜力,也进一步丰富了单原子催化理论。同时,该多相氢甲酰化技术可以拓展到其他烯烃的氢甲酰化生产醛的过程中,有望缓解我国醇、酸、脂等重要化工原料的供需矛盾。

关键字:乙烯
相关推荐

国内首套对叔丁基苯乙烯装置投产

  记者2月10日从江苏常青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我国首套对叔丁基苯乙烯(TBS)生产装置成功投产。

打造高端材料绿色制造新标杆——记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高端聚偏氯(氟)乙烯材料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近日,由巨化集团牵头完成的高端聚偏氯(氟)乙烯材料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一方面发明了聚偏氯(氟)乙烯链结构设计和可控聚合...

扬子石化应用国产FF总线技术

截至1月底,扬子石化淤浆法聚乙烯中试项目已完成所有828台仪表设备的安装,配合调试进度达95%。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公司首次尝试并成功应用国产化FF总线技术,为项目自动化、高效化运作注入新动能。

中沙化工领域合作开新局

总投资约448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对接的重要实践。

全球乙烯市场持续低迷

近期,市场人士表示,由于全球不同地区的乙烯生产商们面临不同的挑战,预计乙烯的总体市场疲软将持续到2025年。

LG化学布局环保阻燃充电材料

近日,LG化学与韩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电缆制造企业ELELECTRIC签署了关于开发电动汽车环保阻燃电缆的合作协议,正式携高附加值聚氯乙烯(PVC)材料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电缆市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