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发布《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案(暂行)》(简称《方案》),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构建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计划至2027年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00项以上,实现派驻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此举标志着广西在深化产学研融合、激活企业创新动能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方案》,科技特派员需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选拔,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并组建3-5人的跨学科团队,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开展精准服务。特派员每年至少驻企服务30天,涵盖技术攻关、战略规划、资源对接等核心领域,目标每年参与企业科技项目500项以上。
广西将科技服务从单一技术指导拓展至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要求特派员协助企业建立研发投入核算制度,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方案》强调“市场导向”,鼓励特派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为企业导入技术、资金及人才,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为保障服务实效,广西明确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及考核激励,激发特派员积极性。例如,服务成效显著的特派员将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中获优先支持,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可申请专项补贴。
至2027年,广西计划实现三大核心目标:100%派驻企业建立研发制度,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300项以上科技成果应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聚焦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广西此举呼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制度性安排打通产学研堵点。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特派员模式,广西方案更强调“团队作战”与“产业链服务”,有望成为西部省份科技赋能产业的样板。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绿色经济等新维度融入,这一机制或进一步释放区域经济升级潜能。
近日,由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制定的团体标准《锂盐加工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T/CNIA0159-2022)成功入选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推广典型案例名单。
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的光触发化学工艺,能将聚合物巧妙地分解为原始单体,为塑料回收开辟了全新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3月4日,中国化学会公布了2024年度晋升会士名单,复旦大学陈芬儿、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东南大学熊仁根等来自35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3位化学领域学者当选。
近日,记者从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获悉,该公司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做优存量、做足增量,深化产业链布局,持续发力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蒲洁能化特色的聚烯烃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