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侯德榜到梁文峰——中国文化与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我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受化学工业出版社委托,承担了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科技之魂》丛书之《化工泰斗  侯德榜》分册采写任务后,追随侯德榜的足迹走了半个中国,一年多来写下了30多篇随笔,完成了20多万字的书稿。随着对侯德榜了解认知的深入,便成了侯德榜追星一族。

图片3.png

此前,常听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穷二白。如果从科技角度来讲缺乏严谨,侯德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研发的侯氏制碱法,不仅突破了垄断世界70年之久的索尔维制碱法,而且优于索尔维制碱法,勇立世界纯碱工业潮头,得到世界公认,侯德榜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全世界十二个荣席有其一,属亚洲两席之一。足以说明中国的侯德榜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今年春节期间,又有一个中国人震惊了世界,未来可能会改变世界诸多领域的格局,这个人就是梁文峰。他专注于AI大模型的研究和开发。DeepSeek以其创新的模型架构和高性价比迅速引发世界震惊。

经过粗略学习研究之后,不禁让我将侯德榜与梁文峰进行了联想。这两位杰出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从事着不同的领域,但他们身上都有着相似的底色、禀赋、格局与气质。

一、出身与成长:五线城市的奋斗起点

侯德榜出生于福建闽侯的一个普通农家。闽侯地处闽江下游,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当时属于相对偏远的地区。侯德榜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在姑姑的资助下,他进入福州英华书院学习。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态度,这种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曾经在清华学堂创造了十门功课考1000分的传奇。

梁文峰则出生于1985年的广东省湛江市。湛江作为五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梁文峰凭借自己的努力,在17岁时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在2007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他们的成长经历表明,无论出身何处,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二、技术创新:突破与引领

侯德榜在制碱领域的技术创新堪称传奇。20世纪初,制碱技术被西方垄断,中国的纯碱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侯德榜在民族实业家范旭东的引领下毅然投身于制碱事业,决心打破这种垄断局面。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他成功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1941年,侯德榜创造了“侯氏制碱法”,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盐的利用率,还将制碱过程中的废物转化为化肥,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

梁文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他创立了深度求索(DeepSeek),专注于AI大模型的研究和开发。他提出的MLA架构和DeepSeek-V3模型,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和高效的性能,被誉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甚至超越了世界顶尖的闭源模型。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激励了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技创新。

三、无私奉献:技术公开与共享

侯德榜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1933年,他将索尔维制碱法的全部工艺公之于世,出版了《纯碱制造》一书。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还为世界化工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侯德榜一生共撰写出版了10部科技著作和70多篇论文,超过250万字。这些成果不仅传播了科学技术、培养了人才,更为我国和世界科技知识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他还经常为年轻的技术人员讲课、辅导和解决问题,组织优秀的技术人才出国学习。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批技术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侯德榜深知,技术的共享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他的这种胸怀和格局,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梁文峰同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他的技术在商业上具有巨大的价值,但他始终关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他将DeepSeek系列模型的技术细节全部公开,甚至提供了可运行在手机端的迷你版。这一举措不仅大大降低了AI技术的门槛,让更多的开发者能够基于这些先进模型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还促进了AI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梁文峰的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AI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精神与侯德榜不谋而合,都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四、家国情怀: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侯德榜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的理想。他深知,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让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在抗战期间,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前往四川建厂,因地制宜地研发出侯氏制碱法。他的努力不仅为中国化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文峰则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他的量化投资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证明了,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侯德榜与梁文峰,这两位杰出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身上都有着相似的气质:出身于五线城市,重视技术创新,无私地将技术公开,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学会会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相关推荐

广西科技奖励新规3月1日起施行

广西科技奖励新规3月1日起施行最高奖金200万元赋能创新发展

2025-02-28     广西石化新闻

UCCUS实现地下自分离减碳储能一体化

  近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申报的“工业废气地下自分离碳封存协同气体储能UCCUS系统”荣获第四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

独石化“碳”索应用清洁低碳氢

  2月20日,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二部二级工程师程冉来到千方级碱性电解水制氢工业试验装置区,检查防化冻措施落实情况。

李军:渤海湾畔砺匠心   

  “把新研制的测井快速鱼雷再测试几遍,力争早日全面推广应用。”初春,山东渤海湾的阳光已逐渐温暖宜人。中石化经纬胜利测井公司研发维保中心工房里灯火通明,刚刚出差归来的李军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原...

兰州大学开发铀元素分离用膜材料

  近日,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二维膜的仿生构筑与卤水铀元素精准分离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北化院茂金属PP催化剂研产用全流程贯通

  近日,由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自主研发的茂金属聚丙烯(PP)催化剂SMC-PL01,在中原石化6万吨/年环管聚丙烯装置完成国内首次长周期工业化应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