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首期“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分析了全国100个重点城市在环境改善、气候行动、生态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报告提出,十年环境治理令我国城市“颜值”普遍大幅提升,惠及亿万居民的健康福祉;进一步加速美丽城市建设,有赖于明确城市目标、协同减污降碳、培育创新能力、引导多元共建。
美丽城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政策要求。为助力多元参与美丽城市建设工作,在中国环科院的技术指导和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构建了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指标体系,并开发上线了美丽城市共建平台。
在首期开展的100城市评价中,宁波、深圳、北京名列前茅,广州、成都、威海、福州、昆明、宜昌、厦门进入前十。第一梯队里,来自东部沿海的宁波、广州、威海综合表现优秀,福州、厦门环境质量领先,特大城市北京、深圳等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来自西南的成都、昆明通过“以电代煤”和非化石能源开发领跑气候行动,而中部城市宜昌则在生态提升方面走在前列。
本次评价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个发现,是历经十年不懈治理,我国城市的“颜值”显著提升。大气污染治理使得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十年间下降57%,不仅有效降低了市民环境健康风险,也大幅提升了城市能见度,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长期困扰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厦门筼筜湖和广州流溪河等城市河湖治理可圈可点,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在2024年首次提升至90%以上。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十年间增长近30%,令更多城市仿佛置身绿海。
城市环境改善不但体现在数字上,也反映在市民的眼中。中国环境记协和IPE联合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收集了蔚蓝地图网友7年来上传的338万张带有环保水印的城市影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推窗见绿”带来的美好体验,一批领先城市已经开始迈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宜居目标。
本次评价的第二个主要发现,是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一批领先城市的气候行动正在提速。本次评价融入了中国环科院和IPE持续三年开展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研究,对城市最佳实践进行了梳理。其中深圳清洁能源100%全额消纳,处于南方电网最优水平。海口、上海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在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领跑全国。苏州创新标准化垃圾分类驿站建设,有效动员市民自觉开展社区垃圾分类。
本次评价的第三个主要发现,是一批城市通过做强技术研发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北京市2023年技术研发投入达到2947.1亿元,强度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3;而同年深圳研发投入达到2236亿元,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科技创新促进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批城市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无锡、南通、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大力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使得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在发现积极进展的同时,本次评价也识别到了美丽城市建设的短板和挑战。首先是空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2024年仍有四分之一城市PM2.5尚未达标。其次,气候行动得分总体偏低,部分评价城市“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另一项主要差距,是公众参与平台的建设,还远不能够满足多元共建美丽城市的迫切需要。
针对识别的问题,美丽城市共建指数报告提出四个方面建议。首先是加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升级,以此引导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高质量发展。建议对照美丽中国所设定的2035年目标,参考世卫组织过渡阶段标准,加快完成空气质量标准升级。实现更高的空气质量目标不能仅凭末端治理,需要通过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运输结构,加速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报告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将碳排放“双控”目标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建议按照《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建议参评城市加强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和公开,以利于动员各界参与城市“双碳”进程。
报告的第三个建议,是培育城市绿色转型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运行,让美丽城市建设更加智慧高效。建议城市完善绿色科技发展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报告建议,北京、深圳、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先发城市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国城市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参与并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
美丽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报告特别建议构建公众参与信息化平台,赋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加入美丽城市建设。作为尝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本期报告发布的同时,推出了“美丽城市共建平台”。这一平台集成指尖上的环保、城市中控台、“双碳”小讲堂、城市微调查等功能模块,旨在帮助市民便捷获取城市环境、气候、生态相关信息,及美丽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同时提供便捷渠道,降低市民参与门槛,助力实现美丽城市的共建共享。
看到舞台幕布上一个个化学元素如俄罗斯方块般按序排列,钕磁铁将演员悬起至半空,柠檬酸和小苏打混合后犹如火山爆发,28个实验在演员与观众的频繁互动中轮番上演,《化学秀》出品人/制作人张嵩悬着的心放下了。
清明假期期间,全国应急管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各项工作,确保假期安全形势稳定。截至4月6日20时,全国安全形势平稳,未发生重...
地沟油炼出航空燃油、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生物制造让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变成现实。日前,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基因检测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可实现低成本优化或重塑生物生产过程,使先进生...
3月28日是第五个中华鲟保护日。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宜昌分公司携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伍家岗银河幼儿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科普之旅。“哇,中华鲟好大呀!”走进中华鲟展馆,孩子们瞬间被水...